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2019-08-11 19:30:11 來源: 新華網(wǎng)
關(guān)注新華網(wǎng)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銀川8月11日電 題: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新華社記者荀偉、王若辰、何晨陽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1)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8月11日,寧夏西吉縣興隆鎮(zhèn)王河村村民把已經(jīng)晾曬好的“紅軍粉”取下裝運。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一根普通的粉條,在不少人吃火鍋、酸辣粉時可能才會被注意到。但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一種用馬鈴薯淀粉制成的粉條卻意義不同,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之為“紅粉”或“紅軍粉”。

  西吉縣位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qū)。這里地處寧夏南部山區(qū),氣候溫涼,適宜馬鈴薯生長,馬鈴薯一度成為當?shù)厝罕姷闹饕诩Z。

  白色粉條被稱為“紅粉”的背后,有一段“仁義之師”與當?shù)厝罕婖r為人知的故事。

  事情得從80多年前說起。

  據(jù)西吉縣委宣傳部提供的材料顯示,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作為長征途中第一支進入西吉縣的紅軍隊伍,駐扎在這片回族聚居區(qū),因紅軍充分尊重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被群眾稱為“仁義之師”。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4)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8月11日,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一名參觀者在三軍會師紀念館觀看展出的關(guān)于“紅軍粉”的油畫。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紅二十五軍短暫休整后離開時,幾名傷員借住在西吉縣興隆鎮(zhèn)的老鄉(xiāng)家養(yǎng)傷。這些紅軍傷員來自南方,看到當?shù)乩习傩諆H靠蒸、煮等方法食用馬鈴薯,便開始教他們?nèi)绾卫民R鈴薯制作粉條:先將馬鈴薯攪碎,用石磨磨成粉,再經(jīng)過沉淀、過勺、水煮、晾曬等近12道工序后,透亮筋道的粉條就做成了。

  “當時,住在村里的紅軍傷員手把手教我太爺爺和村民做馬鈴薯粉條,沒想到這成了我家?guī)状说闹\生手段?!蔽骷h興隆鎮(zhèn)王河村村民擺世明說,從他太爺爺開始,一家四代都以制作這種粉條為生。

  在當年的興隆鎮(zhèn),留下的不僅有粉條,更有紅軍與當?shù)匕傩盏纳詈袂檎x。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5)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內(nèi)的三軍會師紀念館里展出的當年紅軍用過的粉勺(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村民們傾其所有悉心照顧紅軍傷員,傷員們在傳授村民制粉技術(shù)的同時,也幫村民干了不少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睌[世明回憶道。

  雖是小小一根粉條,但對當?shù)匕傩斩?,可謂一件大事:馬鈴薯不易貯存的難題被破解,老百姓的溫飽也有了著落。

  令人欣慰的是,這項制作馬鈴薯粉條的技藝,80多年來在王河村從未斷絕,一直傳承至今。

  如今,小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nóng)戶最多時有120多戶,靠加工出售粉條,王河村“紅軍粉”的名聲逐漸叫響,“紅軍粉”成了村里脫貧致富的主導產(chǎn)業(yè),當?shù)匾载溬u粉條為主的運輸業(yè)也隨之興起。

  在粉條產(chǎn)業(yè)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銷號,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王河村出產(chǎn)的粉條,雖然廠家、商標各不相同,但包裝背面都會寫上一段關(guān)于紅軍教村民做粉條的故事,有的還會在包裝顯眼處寫上“紅粉”“紅軍粉”等字樣。

  在當?shù)厝罕娍磥恚瑢⑦@種粉條稱作“紅粉”或“紅軍粉”,是紀念,更是感恩。

  “當年紅軍教村民們制粉,跟如今黨和政府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一脈相承的,時間在變,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沒有變。”興隆鎮(zhèn)黨委書記慕夙說。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一根粉條里的初心-新華網(wǎng)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486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