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的今天
一場里氏7.8級的大地震
在人們的睡夢中猝然降臨
河北唐山
這座百萬人口的工業(yè)城市
幾乎被夷為平地
當時有國外媒體斷言
“它將從地球上被抹去”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fā)生7.8級強烈地震,地震波及天津、北京,共死亡24.2萬多人,重傷16.4萬多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救援
轉瞬之間,生死兩隔
24萬多鮮活的生命葬身瓦礫
16萬多人遭受重傷
但地震撼不動唐山人民
抗震救災的堅定信念
也擋不住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
8小時
地震讓唐山
幾乎與外界隔絕聯系
成了一座“孤島”
震后8小時
第一支部隊就急行軍進入唐山
1976年7月28日,強烈地震中,唐山礦業(yè)學院宿舍樓被震毀。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14萬
隨后數日
先后有14萬解放軍陸續(xù)趕到
他們頂著頻繁余震
用雙手和最簡陋的工具
從死神手中搶奪生命
讓1.64萬名群眾重獲新生
震后,大批人民解放軍日夜兼程奔赴災區(qū),搶救人民生命財產。(1976年8月1日發(fā))新華社記者 武清月 攝
2萬
震后6天內
2萬名醫(yī)護人員
從全國各地奔赴唐山
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
借助手電筒的光亮進行手術
在簡陋的條件下
保住了眾多垂危者的性命
人民解放軍某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在唐山地震災區(qū)施行手術,搶救危重傷員。(1976年8月1日發(fā))新華社記者 肖翔 攝
48萬
劫后余生的唐山人
或是救人者,或是被救者
或是被人救出后又趕著去救別人
僅在唐山市區(qū)
就有48萬人在互救中脫險
每3個幸存者中
就有1個是在互救中活了下來
震后,正在唐山鋼鐵公司進行畢業(yè)實踐的東北工學院17名大學生剛剛脫險,就立即組織搶救工作。從地震發(fā)生時起,60多個小時他們只吃了三餐飯,沒合過一次眼。(1976年8月25日發(fā))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8天
礦工王樹斌在廢墟中
被埋長達8天8夜
數十年后,他還清晰地記得
100多名解放軍戰(zhàn)士
在廢墟挖了整整10個小時
才將他救出來
創(chuàng)造了地震救援的“生命奇跡”
震后第8天,青年礦工王樹斌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救出。常青 攝
7個小時
“地震嬰兒”孫滬的母親
震后突然臨盆難產
上海醫(yī)療隊的周娟華與王月美
為了將她接生出來
在簡易帳篷里跪了7個小時
拼版照片:左圖為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上海醫(yī)療隊在給傷員做手術(資料照片);右圖為2016年7月24日,“地震嬰兒”孫滬在家中整理老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3000架
大量傷員震后急需運往外地治療
大量物資需要運往災區(qū)
但當時唐山機場的通信、雷達
氣象、導航設施均遭到嚴重破壞
調度員只能用耳聽、用眼看、靠經驗
15天內指揮3000多架次
救災飛機安全降落
超過過去3年飛機起降次數的總和
拼版照片:上圖為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李升堂在機場指揮飛機降落(資料照片);下圖為2016年7月23日,李升堂夫婦在家中合影(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0斤
強烈地震后
來自全國人民的熱心援助
讓唐山人至今念念不忘:
一封來自甘肅蘭州的信寫著:
“對災區(qū)的一點關心
寄去省下的200元”
西藏加查縣的一份
匯款150元的電匯附言:
“請?zhí)粕饺嗣袷障?/p>
邊疆新農民的心意”
人民解放軍把祖國各地人民支援災區(qū)的抗震救災物資,空投給災區(qū)人民群眾。(1976年8月1日發(fā))新華社記者 韓曉華 攝
河南駐馬店曾負責接收
給唐山災區(qū)慰問品的工作人員回憶:
一天,門口的大槐樹
突然拴了一只200多斤的大肥豬
和一口袋小麥
下壓紙條:“我的全部家當”
北京市第一食品廠的工人為災區(qū)群眾生產了大量的面包、餅干,源源不斷運往唐山地震災區(qū)。(1976年8月1日發(fā))新華社記者 納一 攝
重生
改革開放的春風
為這座滿是傷痕的城市
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唐山人以不屈意志和艱苦奮斗
讓一座新城從廢墟中站立起來
10萬
緊隨人民解放軍
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萬
建筑工人也趕到唐山
震后不到半個月
由國務院派出的工作組抵達唐山
進行重建唐山的規(guī)劃
遭受強烈地震災害的唐山在大規(guī)模重建。(1980年4月4日發(fā))新華社記者 劉志偉 攝
第7天
震后第7天
第一批自行車組裝完成
震后第10天
第一車煤產出
震后第14天
發(fā)電廠并網發(fā)電
震后第20天
造出了第一臺機車
震后第28天
煉出了第一爐鋼
這是1976年唐山鋼鐵公司工人慶賀唐山大地震后煉出“志氣鋼”的場景。(2015年2月25日)新華社發(fā)
2年
震后不到一個月
供電、供水、交通、電信等
生命線工程初步恢復
震后一年多
工農業(yè)生產全面恢復
震后2年
唐山各項經濟技術指標
基本達到震前水平
唐山發(fā)電廠在震后不久即部分恢復了生產,工人們堅守崗位,保證供電。(1976年8月26日發(fā))新華社記者 韓曉華 攝
30平方公里
南湖公園曾是130多年
形成的采煤沉降區(qū)
大地震又加劇了沉降區(qū)塌陷
成了污水橫流、蚊蠅滋生的垃圾場
經過多年治理
如今這里已建成為一座
3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公園
向世界展現了綠色發(fā)展的華麗蛻變
河北唐山南湖景區(qū):“工業(yè)瘡疤”變身“城市綠肺” 。(2017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487公里
從震后僅兩個月
修復時速60公里的“抗震號”機車
到如今制造時速487公里的
“中國第一速”動車
高速動車組已成為
唐山展示給世界的一張新名片
拼版照片:上圖:抗震號機車(資料圖片);下圖:2016年7月22日拍攝的中車唐山公司總裝車間一角(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7000億
今天的唐山
已經變成矗立在渤海灣畔的
一座現代化名城
2004年起
唐山經濟總量
一直居河北地市之首
2017年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
超過7000億元
這是2017年5月25日拍攝的唐山市區(qū)。經過40多年的建設,唐山的經濟發(fā)展、改革開放和各項社會事業(yè)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傳承
整整42年過去了
唐山人身上的地震痕跡
似乎不再那么明顯
但傷痛
不會隨時光塵封于歷史
反而轉化成
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拼版照片:上圖為震后唐山火車站(資料照片);下圖為2014年9月27日拍攝的唐山市新火車站(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這種力量
早已融入唐山人的血液里
鑄進這座城市的性格中
拼版照片:上圖為唐山市震后照片(資料照片)。下圖為2016年5月17日拍攝的唐山市夜景(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這種精神
鍛就了充滿感恩情懷、團結友愛
和無私奉獻精神的新唐山人
并源源不斷地釋放著
強大的正能量
第1支
2008年汶川地震時
唐山醫(yī)療隊和抗戰(zhàn)救災搶險隊是
第一支到達成都的
外地醫(yī)療隊和搶險隊
2008年5月13日,一支由80名醫(yī)護人員組成的醫(yī)療搶險隊從唐山出發(fā),奔赴四川地震災區(qū)。新華社記者 鞏志宏 攝
8萬毫升
汶川地震后短短幾天
唐山人為汶川災區(qū)
獻血達8萬毫升
600多名唐山志愿者
第一時間奔赴汶川災區(qū)
四川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唐山市民紛紛到血站和街頭流動獻血車進行獻血,以表達對災區(qū)人民的支持。(2008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鞏志宏 攝
17歲
42年前
17歲的董慧娟在地震中
失去了父母和哥哥
獨自在廢墟上坐了3天3夜
汶川地震發(fā)生時
她已是中國第一位
災難心理學博士
她說重新站在廢墟上
為的是不再讓震后的孩子們
活在心理陰影中
2008年6月10日,董惠娟(右)在為綿竹市一名小朋友進行心理疏導。新華社記者 楊俊江 攝
1.1億
汶川地震發(fā)生時
國內民間個人最大數額
災區(qū)捐款1.1億元
由唐山“地震孤兒”張祥青捐出
2008年5月20日,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從河北省各地趕來的唐山“地震孤兒”們?yōu)樗拇ㄣ氪ǖ卣鹁杩睢P氯A社記者 鞏志宏 攝
13位
2008年農歷大年三十
13位唐山農民
自費組成一支隊伍
趕赴南方冰雪災害
重災區(qū)湖南郴州救援
被稱為“唐山十三義士”
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
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領頭人宋志永說
他們最大的愿望
就是做終身的志愿者
“唐山十三義士”。(2009年7月20日發(fā))新華社發(fā)
80萬
作為我國
志愿者行動發(fā)起地之一
目前唐山網上登記注冊
志愿者約80萬
志愿服務組織近4000家
每10個唐山人
就有1個是志愿者
2017年12月2日,河北唐山市志愿服務組織孵化基地(社會公益志愿服務之家)正式成立。這是當天兩名學雷鋒志愿服務者準備幫助老人從無障礙通道通過。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
包含著無盡悲歡
也見證著無盡堅強
這是2017年5月25日拍攝的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雖然災難無法避免
但英雄的唐山人民
用行動向世界宣告
一個民族所擁有的
堅強意志和精神
是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
2018年4月4日,一名市民在唐山地震紀念墻前悼念逝者。新華社發(fā)(董鈞 攝)
42年的滄桑巨變
鐫刻著一座城市
鳳凰涅槃的發(fā)展奇跡
詮釋了一個民族和國家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偉大力量
?。ㄗ髡?徐步云、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