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5月20日電(記者楊思琪董寶森)陽光透過崇山密林,打在紅松堅實的外衣上,成群的鳥兒嘰嘰喳喳,在樹林間穿梭、飛躍。五月的小興安嶺還沒完全蘇醒,背陰坡上仍存著積雪。
一大早,62歲的張英善就像往常一樣,裹著厚重的棉襖,騎上摩托車來“巡山”了。排查火險隱患、清理爛枝枯枝、撿拾廢物垃圾……即使退休了,他每天還要來林子轉轉,不然心里不踏實。
這位花甲老人是黑龍江省伊春市烏馬河森林經(jīng)營所的一名林業(yè)工人,也是曾經(jīng)赫赫有名的種樹英雄,人稱“張山瘋”。
伊春是我國重點國有林區(qū),作為共和國森林工業(yè)的搖籃,曾為國家建設提供優(yōu)質木材2.7億立方米。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間,張英善曾親手種了不下百萬棵樹,在小興安嶺上筑起一片綠色海洋。
初見張英善的人,總會被他的雙手深深觸動。寬大、粗糙、有力,布滿老繭,猶如樹皮一般……當年種樹的技法也猶如溝壑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手掌的紋路里。
故事要從1981年說起。那時張英善所在的經(jīng)營所實行“大鍋飯”,人們種樹積極性不高,樹苗成活率低,連及格都達不到。
“看著樹苗死了,我特別心疼。樹苗活不了,就是人們不用心。”張英善回憶往事時眼神里充滿遺憾和惋惜。從那時候開始,他就一門心思地想把樹種活。
張英善向經(jīng)營所提出要單干,由職工承包林地。于是,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天還沒亮,他就背著一百多斤重的樹苗出門了,樹苗壓得肩膀生疼,還勒出兩道血印子。山路崎嶇,最遠要走一個多小時。
為了提高成活率,張英善總結出經(jīng)驗,第一個就是頂漿造林,趁樹苗冬眠時提前移栽。每年4月中旬到5月中旬,最高氣溫只有十幾攝氏度,加上山上天氣多變,時常下雪。張英善說,一天下來,上衣浸滿汗水,褲子沾滿露水,鞋里灌滿泥水,渾身都是濕的。
第二個就是不能“窩根”,要讓根須都筆直向下容易扎根。初春凍土還沒化開,張英善就用手刨開土層,再捋直了根須,小心地把苗放進去。松樹苗子枝多葉硬,常常扎得他手上滿是口子。
為了加快速度,張英善像上了發(fā)條似的爭分奪秒。他一直貓著腰,一手鎬頭,一手樹苗……從挖坑、捋須、栽種、培土,不到一分鐘就能種一棵。
第一年過去,張英善種的樹苗成活率高達97%,比以往提高了一大半。當他正高興時,工友們卻在背后說他“唱高調”“愛顯擺”。看著長起來的樹苗,張英善種樹的決心卻更堅定了:“不管別人說啥,把樹種活了就是最大的說服力?!?/p>
樹苗種下去的前三年,一到六七月份,張英善都去除草,工作量增加不少。妻子燕玉平看不下去了,就說他“傻”:“同樣的工資,為啥就你那么干?”可第二天,張英善就又摸黑出門了。
妻子越看越心疼,就忍不住陪他一起去。每天六點,燕玉平蒸好饅頭就往山上走?!耙宦飞响o得出奇,就我一個人,現(xiàn)在想想都后怕?!毖嘤衿秸f,山上防火期不能生火,幾個涼饅頭、一捧河溝水,就是一天的飯了。
慢慢地,一片片成活的林子也讓工友們發(fā)生了轉變:“他一年那么干,是作秀;但年年那么干,一晃堅持了二十多年,我們就真服了!”在張英善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工人開始用心種樹,染綠了小興安嶺一個個荒蕪的山頭。
三十年過去,小興安嶺上樹多了,山青了,空氣好了,環(huán)境美了,在伊春到處可見前來“洗肺”、養(yǎng)生的四方游客。藍莓、木耳長勢喜人,森林豬、森林雞一茬接著一茬,這些林下特產(chǎn)被加工成美味食品,銷往全國各地。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伊春市森林蓄積年凈增長1000萬立方米以上,環(huán)境空氣質量達標率100%,接待游客1258萬人次。通過發(fā)展旅游、養(yǎng)老、林下經(jīng)濟等產(chǎn)業(yè),全市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達266.4億元,同比增長6.3%。
一到假期,張英善的孫子常來山上,在林子里撒歡兒、打滾兒,他驕傲地說:“這些樹都是我爺爺栽的,我要像爺爺一樣愛勞動、愛樹木……”
有人叫張英善“百萬富翁”,因為他有百萬棵樹,但和林子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英善卻說:“這樹比錢更有價值,樹就是我的孩子,甚至比孩子還親!”望著滿山的林子,張英善盤算著發(fā)展些林下養(yǎng)殖,守著綠色,生出金來。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