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话暖,幸福清单长
隆冬时节,大巴山深处,夜幕四合,华灯初上。
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城沿镇节路一路向东北方向,车行3公里,便来到了高桥村移民安置点。
“哇!”当看到“文贵商店”的霓虹灯招牌时,记者惊叹出声。
这是一个6年前的愿望,它实现了。
“真的没想到,6年过去了,能再把你们盼来。”
42岁的牟文贵激动地撇开拐杖,给了记者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
寒夜客来,竹炉汤沸。
客厅中央的暖炉前,牟文贵热情地沏上热茶,一脸幸福笑容:“6年没见,我已经当爸爸了!”
3岁的女儿牟晓蕊听到呼唤,扭头看了看,便纵身扑向父亲怀中。“爸——爸!”甜甜的娇嗔,带起一片幸福的欢笑。
记者环视四周,通向室外的小超市货架上摆满日用品,客厅添了电视和空调,角落里多了滑板车等玩具。依旧贴在墙上的喜字,让记者的思绪瞬间回到6年前。
2019年1月6日,记者在这里见证了牟文贵的幸福时刻。当时,他刚刚搬进新房,即将当上新郎。
青年时受伤落下残疾,自此失去劳动能力……33岁之前,牟文贵的生活愁云惨淡。脱贫攻坚让他的人生迎来拐点:在政策支持下,他做完了手术、装好了义肢,只花1万元就住上了新居,还通过残疾人互助结识了女友曹晓霞。
“还记得你结婚时许下的愿望吗?”思绪拉回眼前,记者开口问道。
“咋不记得?我想早点退出贫困户,开个小卖部,还想有个娃!”牟文贵憨笑着回答。
时光不负有心人。
婚后不久,牟文贵在政府创业项目支持下,办起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商店;父亲和妻子享受到残疾人生活补贴;还完欠账,夫妻俩还渐渐有了存款。
在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这份逐一实现的愿望清单,显得弥足珍贵。
但生活也绝非一帆风顺。“生孩子那次,真的是心提到嗓子眼了,不知道怎么过来的!”牟文贵深吸了一口气。
那是2021年3月27日晚上,妻子曹晓霞突然有了临盆征兆。早产!需要立刻转院!救护车驶入高速公路,向城里的大医院飞奔。一个多小时后,车抵汉中市,曹晓霞立即被推进产房。
经历了“手心不停冒汗”的2个小时之后,喜讯传来,母女平安。
“那一刻,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牟文贵回忆,第一次摸到孩子的脚,他“幸福得快要晕过去”。
不是没有后怕过。地处偏远的镇巴,是汉中市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县。2020年12月之前,从这里到汉中市区需要4个小时车程,“多亏了越来越方便的交通,我们这个小家才有了今天。”他说。
当幸福来敲门,生活连续给出了更多的惊喜。
“瞧我这忙的,都顾不上招待客人了!”里屋突然传来曹晓霞的声音。记者循声进入卧室,只见她正趴在床上,目光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手指敲击键盘上下翻飞。
2023年,曹晓霞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她基础好、肯学习,培训结束后,很快就找到一份电商客服的工作。如今,她日均接待200多人次的线上咨询。
虽然辛苦,但日子踏实。“每月3000多元收入,我比文贵能养家!”47岁的曹晓霞笑道。
12岁时因残疾辍学,曹晓霞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她自学了从高中到大专的课程,十几岁起便开始写诗、发表文章。腹有诗书,是许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
丈夫善良肯干,妻子聪颖上进,好日子更眷顾这个小家庭。曹晓霞说,党和政府对她家很关心,帮联干部常常入户慰问,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她还享受到医保缴费减免政策。
“但我们不接受任何捐款,一定要自食其力。”她话锋一转,虽是残疾家庭,但精气神不能散,“做不了生活的富翁,就要做精神的强者!”
在她的鼓励下,2024年6月,牟文贵考取了残疾人驾驶证,并购入一辆新能源汽车。“现在也能开着私家车回娘家了。”曹晓霞说。
她的身后,窗台上摆满了孩子的毛绒玩具。床头悬挂的结婚照里,夫妻俩笑得很甜。
“当年见你们时,我说‘幸福来敲门了’。现在,是幸福的花儿开了!”曹晓霞的喜悦写在脸上。
“那是那是哦!”牟文贵的表情里,比6年前多了一份沉稳和自信。
“现在还吹唢呐吗?”记者追问。吹唢呐是牟文贵的业余爱好,6年前记者拜访他时,一曲《九月九的酒》吹得婉转悠长,奏出了一家人挥别旧时光的感慨。
“吹呢,最擅长的是《社会主义好》和《梁祝》!”曹晓霞接过话茬。她拿起手机展示,视频里爱人的演奏专注而深情。
说话间,晓蕊跑了进来,一头钻进妈妈的怀抱。片刻之后,小丫头又跑回爸爸身边。左一句爸爸、右一句妈妈,一旁的爷爷奶奶也被逗得乐开花。
幸福的笑声散开,在巴山深处的夜里,甚是温暖人心。
(记者沈虹冰 陈晨 王泽昊)
新华社西安1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