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是社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北京市深入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城市碳中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推动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除改变能源结构降碳外,对北京市超过10亿平方米的城镇既有建筑进行绿色运维管理,逐步改变“重建设轻运维”的问题,“向管理要节能”,既是建筑节能降碳的现实需求,也是在建筑领域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自2013年起,北京市以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起步探索,深耕十余年,逐步完善公共建筑全能耗数据库。2023年,公共建筑能效评估分级试点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2024年3月1日,《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明确“本市建立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制度”。7月,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评估分级工具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官网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管理工作,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积累,在全国,率先向公共建筑全能耗能效分级稳步迈进,为全国建筑领域能耗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安居北京-《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解读
节能态度“被动管”变成了“主动省”
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起步之初的几年,公共建筑业主大多抱着“被动管理”的心态,等待有关部门对公共建筑能耗进行监督,通过考核,约束公共建筑年度电耗不超过限额。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公共建筑能源浪费,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不断优化能耗管理模式,将“管理式”一步步变成“服务式”和“引导式”。在坚持控制用能红线的基础上,通过节能宣传、专家上门公益服务、大数据监测等方式,改变公共建筑业主及运行管理单位的思维定式,把节能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鼓励并推动建筑业主及运行管理单位有意识地主动节能。
自2022年起,专家上门“问诊”服务已经连续进行了3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提供公益服务,为建筑节能降耗提出可行性建议。专家团队在调研西城区某公共建筑时,提出加装分体机空调,解决加班时段中央空调“大马拉小车”问题;提出更换外窗、增加密封条措施,解决冬季外窗外墙漏风情况等建议。这些建议简便易行,可产生显著的节能成效。
3年来,专家团队已经累计走访了100余栋公共建筑。为每栋建筑“一对一”诊断并对症下药,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好经验梳理形成了公共建筑运行管理“高耗能做法”与“节能好做法”两张清单,“手把手”支援建筑开展节能运行管理与绿色化改造。以中关村某办公建筑为例,建筑业主接受了专家团队建议,通过更换LED灯具、空气源热泵系统替代燃气锅炉、定时启停照明与排风系统等方式方法,年平均电耗强度比同类型公共建筑降低36.8%。
管理模式“一条线”优化为“分级制”
北京市探索公共建筑能耗管理的十余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共建筑和自身比电耗。第二阶段公共建筑与同类型建筑比能耗,引入了能耗指标,并同时依据自身电耗与同类公共建筑平均电耗来设定电耗限额,分类实施差别化管理。第三阶段在之前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研究制定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DB 11/T 1413-2023),尝试推动由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迈向电、气、热全能耗能效分级管理。
前两个阶段采用的管理模式均为划定一条“能耗线”,让建筑业主及运行管理单位在使用能源时“心里有数”。虽然“划线标准”逐步科学化和精细化,但能耗管理的底层逻辑并没有改变。2023年,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管理模式也正式从“一条线”向“分级制”升级。
北京市能在管理模式上“率先垂范”,是有底气的。十余年能耗限额管理探索经验是北京市启动能效分级管理试点的最大优势。在这十余年期间,北京市积累了海量的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数据信息,并逐步完善顶层政策体系。《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2024年版)》《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其中,《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第二十七条中明确提出本市建立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制度,并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管理法治依据更加有力,更有利于相关工作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公共建筑能耗管理工作的强制力和执行力,进而为提高公共建筑节能工作效率打下基础。
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如何分级?依据两个关键指标,即:单位建筑面积年度综合能耗指标引导值和约束值。这两个指标参照北京市《民用建筑能耗标准》(DB 11/T 1413-2023)执行,将单位建筑面积实际综合能耗与这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划分出公共建筑的五个能效等级。其中,单位建筑面积实际综合能耗等于引导值或者还低,即为一级能效(最优级);而单位建筑面积实际综合能耗比约束值的1.8倍还高,则为五级能效。相比以往划定一条用能红线,能效分级制度更加适合管理用能特征多元化的公共建筑,可进一步激励建筑业主及运行管理单位进行能效提升和能源转型。节能专家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周浩副研究员说,“五级能效建筑会成为未来专家团队重点服务调研、走访的对象。通过调研服务,帮助公共建筑业主找到节能减排潜力点、开展节能运行管理与绿色化改造,以便降低能耗,提升能效水平。”公共建筑能效分级与绿色建筑评级、优秀示范项目申报等相结合,更有助于调动建筑业主及运行管理单位节能降碳改造的积极性。
能效分级“局部试”渐推至“全覆盖”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这是首次从中央层面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此时,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工作已经在模式上得到了试点区域项目方的认可。
亦城国际中心是参与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分级试点工作的首批建筑之一。该项目进行供热及制冷等机电相关系统智能化改造后,以物联网平台进行统一的实时管理,辅助物业提升管理水平,物业管理工作量及巡检频次降低50%,暖通能源费用降低近百万元,每年约减少排碳量1000余吨。2023年,它被评定为一级能效建筑。
成为一级能效建筑后,亦城国际中心又从节能意识、能源管理能力进一步降耗减排。通过开展能源管理培训、将节能目标纳入项目管理人员绩效等方式,把常态节能落到实处。2024年,该建筑再次被评级为一级能效。
继2023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局部试点效果良好后,今年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工作在市域全面铺开。区域虽然扩大了,工作仍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开展,循序渐进推进公共建筑能效分级。
政府垂范,国企先行。今年,市区党政机关大型办公建筑、国有企业所有权大型公共建筑均被纳入能效分级试点之列。此外,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继续夯实开展能效分级工作的政策底座,《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办法》和北京市能效示范公共建筑评价办法等将陆续出台。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还在官方网站上线了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工具,鼓励所有公共建筑业主主动填报、自行评定,使公共建筑业主更加精确地了解建筑运行能耗、等级结果,以此指导建筑下一步运行管理或节能改造,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