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间:北京朝阳医院林俊岭谈睡眠呼吸暂停与呼吸健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15 10:40:40
来源:新华网

呼吸之间:北京朝阳医院林俊岭谈睡眠呼吸暂停与呼吸健康

字体:

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逦琛)睡眠的节奏维系着生命的律动,而在呼吸之间,隐藏着潜在的健康威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这看似普通的打呼噜问题,却有可能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及心理健康等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在中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这一疾病的患病人数高达约1.76亿,而其中仅约1%得到了及时诊治。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林俊岭做客新华网访谈间,凭借其在睡眠医学领域的丰富经验,分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现状、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并为公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建议。

隐形杀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多维危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更是一个威胁全身健康的隐形杀手。林俊岭介绍,SAHS最突出的危害是夜间反复出现的低氧、觉醒、睡眠不断的被打断,这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结构紊乱。低氧状态下,全身各器官的功能都会受到损害,进而引发八大系统的疾病,包括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的并发症。  

“低氧和睡眠紊乱的反复积累,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无形中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林医生指出,“这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达到临界点时,就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半数以上的OSA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而几乎1/3的高血压患者存在OSA。此外,OSA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其它睡眠障碍疾病等疾病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夜间猝死。  

此外,OSA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林医生指出,由于夜间频繁出现的低氧血症与觉醒导致的白天过度嗜睡和注意力下降,不少患者在工作中效率低下,甚至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他强调,OSA的高发病率和低治疗率形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  

“在中国,有约1.76亿患者受到OSA的影响,其中99%未能及时诊治。很多人甚至不认为打呼噜是一种疾病,”林医生感叹道,“公众的认知不足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睡眠监测技术与个性化治疗 

在诊断OSA方面,睡眠监测技术无疑是医生的重要助手。林俊岭介绍,当前主要使用两大类睡眠监测技术:多导睡眠监测(PSG)和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其中,PSG被公认为诊断OSA的“金标准”。这一技术通过记录脑电波、眼电、肌电、心电及呼吸参数等关键数据,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和呼吸紊乱程度,为精准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而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则为那些无法到医院进行检查的患者提供了便利选择,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筛查。林俊岭解释,便携式设备虽然监测指标较少,但对于人口大国初步筛查OSA患者确实非常有效。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无线监测设备、新型药物的研发等新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更多患者提供了简便、高效、无创的检测、治疗手段。  

在治疗上,无创呼吸机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林俊岭详细阐述了无创呼吸机的适用范围和选型策略:“无创呼吸机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防止患者的上气道塌陷,从而保障夜间通气顺畅。根据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类型及病情的轻、中、重程度,可以选择单水平、双水平甚至伺服通气模式的呼吸机来精准的治疗。”  

林俊岭指出,通常情况下,家用无创呼吸机的设定高压范围普遍为20厘米水柱至25厘米水柱。但对于某些患者而言,若其所需压力相对较高,而普通的无创呼吸机无法满足需求、无法有效缓解夜间呼吸暂停及低氧血症时,就需要考虑采取更为先进的治疗措施。具体而言,需选用压力级别更高、功能更为强大的无创呼吸机及其模式,以期确保能够消除患者夜间呼吸暂停及低氧状态,从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他特别强调,对于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CSA)等相对复杂病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如果低氧症状严重,普通的家庭用呼吸机可能不足以纠正呼吸事件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需要更高压力、更高级别的治疗设备,”林俊岭说道,“例如针对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我们会优先考虑应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这种疾病,如有需要,甚至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技术(如吸氧)来提升治疗效果。”  

除了无创呼吸机,林俊岭还提到了一些正在研究中的新兴疗法,如负压通气、舌下神经电刺激和新型可穿戴设备等,这些方法为OSA治疗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另外,睡眠医学将更多地结合基因检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的睡眠障碍治疗方案。

“睡眠监测技术和个性化治疗的结合,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每一位患者,”林俊岭总结道,“但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普教育,才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睡眠健康的重要性。” 

呼吸系统健康的全面守护者  

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涵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结节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而这些疾病往往被患者忽视,延误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林俊岭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出了这些疾病的特点和管理策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和喘息。林俊岭解释说:“慢阻肺常见于40岁以上长期大量吸烟者、呼吸道感染及长期暴露于粉尘、有害气体环境中的人群。该病早期症状隐匿,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导致肺功能持续下降,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他建议,一旦出现持续的咳嗽或气短症状,患者应尽早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甚至提前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时间窗及体检常规进行肺功能检查,以期尽早发现诊断慢阻肺,避免或延缓该疾病进一步发展。  

支气管哮喘是另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急性发作可能危及生命。林俊岭回忆了一名长期(30多年)被误诊为“普通咳嗽”的哮喘患者,这位患者在夜间频繁咳嗽,直到哮喘急性发作后才被确诊。通过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对过敏原的管理,该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林俊岭强调:“很多人认为哮喘只有气短、喘息的典型表现,但事实上,有些哮喘患者的症状可能仅仅表现为夜间咳嗽,这种情况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典型哮喘,危害更大。”  

此外,林俊岭还提到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隐匿疾病”——肺结节。随着高分辨率C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检测出来。林俊岭建议,患者应戒烟、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情、规律睡眠、定期检查等,以观察其是否变化;如有恶性可能性,及时诊治。同时,他特别提醒慢阻肺患者和哮喘患者应关注合并症的风险,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如果同时患有慢阻肺和OSA,就叫重叠综合征,这类患者缺氧问题更为严重,需特别重视联合治疗;如果同时患有哮喘和OSA,也需要同时分别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核心在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即使是简单的咳嗽,也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问题,”林医生说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更是守护他们的生活质量。”  

从预防到科普宣传 为健康呼吸筑起第一道防线  

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更需要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林俊岭认为,这是一场患者、医务人员、媒体和公众多方协作的长期战役。 

在预防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  

1. 控制体重:肥胖是OSA的重要病因,保持健康体重可以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2.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OSA、慢阻肺和肺癌的发生率,而酒精会加重上呼吸道阻塞与塌陷,引发或加剧OSA。  

3. 规范治疗相关疾病:慢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是OSA的高危因素,积极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4. 改善生活习惯:他强调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在晚上10点,最迟11点入睡,避免熬夜。同时,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几率。  

在科普方面,林医生呼吁媒体加大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性。他举例道:“很多人对打呼噜的认识还停留在‘睡得香’的误区,而事实上,这是OSA的典型表现之一。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普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打呼噜可能是潜在的健康威胁,OSA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需要及时干预。”  

此外,林俊岭也强调医务人员需要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普教育中,尤其是非睡眠医学专科的医生和护士,也应提高对OSA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他指出:“在一些地区,医务人员对睡眠医学的认识还不足,有时可能会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科普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患者,也包括整个医疗行业。

展望未来,林俊岭对睡眠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他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正在推动OSAHS诊治的个性化与精准化。例如,新型穿戴式监测设备和基因检测技术可用于早期预测患者风险,而负压通气、舌下神经电刺激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中。  

“健康中国2030”战略,睡眠健康被列为该战略的核心指标之一,必将继续推动睡眠健康作为公共健康的重点方向。林俊岭相信,在政策、科研、产业与临床等多方合力下,未来的呼吸健康管理将更加高效与便捷,必将给广大的睡眠障碍患者带来更大的福祉。 

【纠错】 【责任编辑:白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