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书之谜

2025-01-06 16:27:57 来源: 《环球》杂志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不久前,英国斯塔福德郡举办了一场以“哈利·波特”为主题的拍卖会。一本首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拍出3.6万英镑的高价。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初印只有500册,却成为后来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现象”的开端。这次拍出高价的初版书,据说是卖家30年前在斯塔福德的一家书店以10英镑的价格淘到的。

  市场对初版书的狂热我并不意外。在爱书人眼中,一版一印的初版书是一个时间胶囊,作者最纯粹的思想与表达和一本书最本真的样貌被封于其中。在各个书店和二手市场里,总能见到不少专门探寻初版书的猎书人。

  在国际藏书市场,最受欢迎的初版书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霍比特人》《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它们都曾在拍场上创出天价。国内亦然,2021年,一套明代刊刻、被称为“金陵本”的最早版本《本草纲目》,在一次拍卖会上以1150万元成交。

  我在英国查令十字街开旧书店的一位朋友,就是狂热的初版书爱好者。拿到一本旧书,他总会先翻版权页。用他的话说:“旧书只分两种:一版一印书和其他书。”

  但在一些人看来,初版书总能拍出天价,简直是个谜。

  比如,你花十几美元买了本《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第四次印刷版,它看起来、读起来与第一版完全相同。两个版本除了价格有天壤之别,唯一能看到的区别是这本书在版权页上标注着“四印”而非“一印”。

  人们喜欢几千块钱、一版一印的《悲惨世界》,一定也喜欢几十块钱的《战争与和平》。正如美国小说家戈德斯通夫妇在他们合著的《旧书与珍本》一书中所说,“我们越想就越回到最初的看法,其实根本不需要初版书,它们只不过是做作罢了,是书商抬高价格的借口。”

  那初版书究竟为何总能拍出高价?如果近百年前去世的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活到今天,他也许会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凡勃伦效应”在初版书上的屡屡应验而得意不已。

  凡勃伦提出,有一种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凡勃伦效应”反映出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或者说是“炫耀性浪费”的心理。

  比如,最近在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拍卖会上被人以624万美元拍下的、被胶带粘在墙上的香蕉,或是与巴菲特共进的一顿午餐,抑或是一枚逼近10万美元大关的比特币等,它们都是“凡勃伦商品”。

  按凡勃伦的理论,稀缺的初版书的炫耀性消费效用比其使用效用要高得多。也许在买家眼里,它彰显着拥有者的财富与品位。拥有那本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我坚信,初版书的买家并不全是爱书人。当然,也有真正的藏书家,他们在看到初版书时会心跳加速,因为他们或许觉得没有什么比拥有一本一版一印的书,更能让人感受到与作者的亲密联系。而对一个有钱的、通过购买初版书来炫耀性消费的投资人来说,竞买初版书,只是因为它们稀罕、它们贵。

手机版